關于《辛德勒的名單》在影史上的地位無須贅述。
可以這樣說,拉出世界任何一個電影榜單,它一定榜上有名。

首先認識一下促成這部電影問世的關鍵人物。
我們都知道,《辛德勒的名單》中最重要的三個人物是辛德勒本人、軍官阿蒙和會計伊扎克。

但這部電影其實緣起于一個不起眼的人波德克·費佛伯格(后改名利奧波德·佩奇 / 利奧波德·費佛伯格)。
也許你對這個名字沒有印象,帶你梳理一下他在電影中出現的橋段就能想起他是誰。
波德克·費佛伯格就是電影剛開始沒多久和辛德勒做黑市生意的那個年輕人。
后來猶太人聚居區建立,他看不起朋友做猶太警察。
黨衛軍清理猶太區時,波德克想利用下水道逃生但沒有成功,期間他還和阿蒙一伙人遭遇,假裝身上有任務,被黨衛軍嘲笑了一番,僥幸逃生。不過最后還是被關進集中營。


不過波德克和妻子一直很幸運,在辛德勒的庇護下活到戰爭結束,在電影最后彩色的記錄鏡頭中,波德克和自己的扮演者一起向辛德勒墓獻上敬意。

影片之所以給了這位幸存者這么多戲份,是因為沒有他就沒有《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
是這位幸存者在戰后四十多年的堅持才促成了影片的拍攝,辛德勒的拯救奇跡才被廣泛知曉。
波德克出生在波蘭城市克拉科夫,1939 年德國入侵波蘭,他應征入伍,成為一名基層軍官。
不過德國的閃電戰僅用了大約 1 個月時間就把波軍徹底打敗,波德克成了波蘭敗軍中的一員,被戰友救下送到野戰醫院,傷愈后潛回家鄉克拉科夫。
他回到家鄉后的經歷就和電影表現的一致,在猶太區認識了辛德勒,并和他做起了生意。
戰爭結束后,波德克先定居在布達佩斯,后移民到美國洛杉磯。
除了謀生,他把余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曝光辛德勒善舉的事業中。
為了接近世界電影業的核心,波德克和妻子在有眾多好萊塢大佬居住的比佛利山地區開了一家皮具店。
有顧客來他就介紹辛德勒的事跡,希望遇到某位感興趣的電影人,把他的恩人和拯救 1200 名猶太人的事跡拍成電影。
期間波德克還給辛德勒安排了幾次電視采訪和報紙報道,擴大他的知名度。
1963 年米高梅公司在報紙上看到辛德勒事件,產生了興趣。
他們和波德克準備拍一部辛德勒的傳記電影,但這個項目最終流產。
1974 年事件的主角奧斯卡·辛德勒去世,波德克為他拍電影的計劃又無限期擱置。

直到 1980 年的一天,一位叫托馬斯·肯尼利的作家來到波德克皮具店想換個公文包。

在得知肯尼利是作家后,波德克又花了近 1 個小時的時間向他介紹辛德勒的奇事,終于把這位作家說服。
肯尼利答應寫一部關于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小說,兩年后的 1982 年,小說《辛德勒的方舟》(Schindler's Ark)出版。
這本書就是后來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劇本參考的原著。
波德克從 1950 年定居洛杉磯,到 1982 年促成這部小說出版,三十多年的堅持終于有了階段性成果。

小說出版后引起好萊塢的注意,環球影業及其母公司 MCA 的總裁西德尼·希恩伯格也是猶太人,他把這本書介紹給了同樣是猶太人的知名大導演斯皮爾伯格。
同時波德克也通過關系認識了斯皮爾伯格的母親。斯皮爾伯格和波德克見面后,承諾 10 年內一定開拍。
當時剛接觸到這本書和這件事的斯皮爾伯格并沒有準備好,把這件事搬上銀幕在“精神”和“物質”上都不成熟。
一方面斯皮爾伯格沒有完全消化辛德勒事件帶來的震撼,這件事本身帶有極大的戲劇性和反差性,給斯皮爾伯格很大的沖擊,以至于他一直沒有思考成熟該怎么拍。
另一方面斯皮爾伯格當時手頭還有很多其他電影項目在忙,尤其是九十年代初開始的“侏羅紀公園”系列,使他一直沒有騰出時間和精力放到辛德勒這部電影上。
所以持有《辛德勒的方舟》小說改編權的斯皮爾伯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想做電影的制片人,讓其他導演來做執導工作。

他找過同樣經歷過克拉科夫猶太人大屠殺的幸存者波蘭斯基,還問過另外一位猶太導演西德尼·波拉克,以及意大利人馬丁·斯科塞斯。
另外當時已經八十多歲高齡的猶太電影大師比利·懷爾德也對執導這部電影有興趣,因為他有親屬就死在奧斯維辛集中營。
但這些導演最終都因種種原因沒有進入這個項目,假如《辛德勒的名單》是由這些導演拍的,會是什么樣子呢?
在等待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期間,執著的波德克每周都會給斯皮爾伯格的辦公室打電話,希望他盡快開始。
從小說《辛德勒的方舟》1982 年出版到電影 1993 年 3 月開拍,就這樣波德克又堅持了 11 年。
最終《辛德勒的名單》終于在在波蘭克拉科夫開拍,斯皮爾伯格也是親自執導。
可以說我們現在能看到這樣一部電影,能了解到戰爭中這樣一件震撼人心的事件,是源于被辛德勒拯救過的幸存者波德克四十多年的執著堅持,也源于所有“辛德勒的名單”上的人對他深切的感恩。

波德克自己解釋他堅持的動力就是:“辛德勒給了我生命,我努力回報他以永生”。
而斯皮爾伯格導演也沒有辜負這些幸存者,他拍出了一部永恒的經典。
辛德勒得以在電影中得到永生。
《辛德勒的名單》中第二個重要人物當然是奧斯卡·辛德勒本人,那么他身上為什么會存在如此劇烈的矛盾?一個獲得過納粹金質獎章的人為什么會拯救猶太人呢?

電影的敘事是從辛德勒來到克拉科夫開始的,他提到自己在家鄉混不下去,來這里投機,但電影開始沒有告訴觀眾辛德勒到底來自哪里。
直到影片快結束辛德勒把他工廠的猶太人運回家鄉,大家才知道辛德勒來自捷克中東部的一座小城斯維塔維(Zwittau)。
斯維塔維實際上距離事件發生地克拉科夫并不遠,兩地相距大約 300 多公里,差不多就是北京到石家莊的距離。


辛德勒之所以離開捷克前往克拉科夫,是因為他不僅是個商人,還是個間諜。
雖然辛德勒是捷克國籍,但他是生活在捷克的蘇臺德德國人。
他不僅親德,還希望德國把捷克的蘇臺德地區納入版圖。
所以辛德勒在 1936 年加入了德國國防部的情報機構阿勃維爾(Abwehr),幫助德軍收集捷克火車運行、軍事設施和部隊調動的情報。
他完成的任務對德國侵占捷克蘇臺德地區,并最終吞并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有功。
因為間諜行為,辛德勒在 1938 年 7 月被捷克當局抓捕入獄。
但隨后奉行綏靖政策的英、法犧牲了小國捷克,和德、意法西斯簽署了《慕尼黑協定》,辛德勒也被捷克政府釋放,并申請加入了納粹黨,1939 年成為正式成員。
出獄后辛德勒繼續為阿勃維爾效力,并成為這個地區的骨干。
德國吞并完捷克斯洛伐克后的目標又是波蘭,所以辛德勒又被派往更東面的波捷邊境和克拉科夫收集情報。
影片中出現的辛德勒夫人埃米莉也曾協助過他的間諜工作。
雖然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沒有表現辛德勒作為納粹幫兇的經歷,但全片從始至終都十分強調他戴在胸前的“納粹黨金質徽章”,也是一種暗示,暗示這個人在納粹中的地位不低。

因為這個徽章是希特勒獎勵納粹黨早期骨干人員和有特殊貢獻者的榮譽。
能獲得這枚徽章的人在納粹內部要么是地位資深的元老,要么就是有特殊功勛。
辛德勒雖然不是早期納粹黨員,但他對德國占領捷克有功,所以他也獲得了這款勛章,并成為他混跡德軍高層的通行證和資格,就像電影中辛德勒自己所說,他的發跡完全是仰賴戰爭。
年輕時的辛德勒特別喜歡開賽車,是個追求極限刺激的冒險家。
他拯救過的那些猶太人評價他:愛好女人、美酒和社交,每天都噴著濃郁的香水,非常帥氣、有魅力。
但戰爭爆發前他的生活非常糟糕,酗酒、欠債,沒有一份干得長久的工作。
而戰爭爆發后卻混得如魚得水,就像電影開始表現的那樣,辛德勒成了克拉科夫的頭面人物,到處結交高官,到處賄賂,人脈廣泛

辛德勒并不是一開始就抱著圣母心來克拉科夫救人的,他在電影中也說,他來這兒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
德國入侵者沒收了猶太人的工廠,還能以極低廉的工資雇傭猶太人當工人,再把商品賣給有大量軍需訂單的德軍,辛德勒發現并實踐了這個完美的閉環生意。
電影一開始辛德勒就是這樣一個官商勾結,大發戰爭財的形象。
在克拉科夫設立猶太區后,辛德勒也沒有表現出對猶太人太多的同情。
他只是想著給自己的工廠招人,順便給他的猶太人會計伊扎克往工廠里救人開綠燈。
實際上辛德勒從一個納粹名流轉變成猶太人隱形天使的過程非常細微和緩慢。
斯皮爾伯格在闡述他對辛德勒人物弧線的表現時說,你會看到辛德勒的轉變并不劇烈,他是一點一點走上納粹的對立面的。
他的轉變也許就是從他站在克拉科夫城外高地目睹黨衛軍血腥清理猶太區開始的。

此前很多人都解析過這里的紅衣小女孩到底想表達什么,但都忽視了辛德勒的視角。
如果我們站在辛德勒的角度來看,紅衣小女孩是出現在他的視點中的。
鏡頭代替的是辛德勒的眼睛,觀眾看到的也是辛德勒關注的,是他主觀的內心世界。
他被眼前發生的這一幕所震撼,注意力一直跟隨著那個懵懂、脆弱的小女孩。
所以這個紅衣小女孩除了像那些濫俗的解析所說,象征著生命、鮮血、希望等等,其實還象征著無數辛德勒這樣的人的良知被喚起。

紅衣小女孩的紅色在周圍一堆灰暗中顯得非常特別,其實也代表了辛德勒后來救人這件事,在那個灰暗時代顯得非常特別。
這個紅衣小女孩在這里第一次出現,相當于辛德勒決心跨入和納粹決裂的世界。
這處紅色是辛德勒心態發生轉變的時刻,是他開始站到納粹邪惡對立面的時刻。
雖然我們不知道辛德勒本人到底是在哪個時刻下定決心救人的,但電影給出了一個藝術性的表達,這也是紅衣小女孩之所以出現,以及為什么在這個時間點出現的另一層深刻含義。
影片的故事只截止到德國投降,辛德勒逃跑為止,沒有交代他后來的經歷。
雖然辛德勒救過那么多人,但他表面的身份還是個納粹和勞工營老板,所以他不敢往東跑,只能帶著會計伊扎克等人證明他救人的信乘汽車往西投奔盟軍一方。
辛德勒最終抵達德國的巴伐利亞,并在德國境內的幾個城市輾轉度日,主要靠猶太人組織的救濟勉強生活。
1949 年他移民到阿根廷務農,搞養殖,以失敗告終,又回到德國經商辦廠,同樣失敗。

就像辛德勒自己說的,他在戰爭環境中才能取得成功,離開戰爭什么也做不好。
不過他和被他救過的猶太人保持著聯系,這些人的捐款成為辛德勒戰后的主要經濟來源。
1974 年辛德勒死于肝功能衰竭,享年 66 歲,死后被安葬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錫安山。

總體來說《辛德勒的名單》中出現的橋段基本都是按照史實進行的還原,而且斯皮爾伯格導演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沒有畫分鏡頭腳本。
電影大量運用手持攝影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記錄生活”式的拍法,更像一部由演員飾演的紀錄片。
攝影機代替觀眾的眼睛親身參與,就像置身于克拉科夫猶太人大屠殺現場,帶來極強烈的沉浸感,這也是《辛德勒的名單》之所以如此震撼的原因。
最后,再來認識一下電影中重要的反面人物軍官阿蒙·戈特。


其實阿蒙·戈特同樣出生于 1908 年,和辛德勒同歲。
但因為電影的選角,連姆·尼森比拉爾夫·費因斯大了整整 10 歲,所以在電影里辛德勒看起來比阿蒙年長,實際上阿蒙在納粹內部的資歷比辛德勒資深很多。
阿蒙·戈特是奧地利人,出身于維也納一個富裕的出版商家庭,1930 年就加入了納粹奧地利分支。
像他這樣在希特勒當上元首之前加入納粹的人被稱為“老戰士”。
阿蒙是個激進的反猶主義者,也是較早加入黨衛軍的激進分子。
他在來到克拉科夫前的經歷和辛德勒類似,也是幫助納粹在奧地利從事各種破壞活動,被奧地利政府逮捕過,出獄后又和自己的長官不和,暫時退出過政治活動一段時間。
德國合并奧地利之后,阿蒙又恢復了他黨衛軍的工作,在德國、捷克、波蘭三國交界的西里西亞地區任職。
1942 年阿蒙被分配到同樣是奧地利人的奧迪洛·格洛博奇尼克的黨衛軍旅。
格洛博奇尼克被認為是納粹采用毒氣室流水線屠殺猶太人的具體設計者之一。
他在波蘭盧布林建立了貝烏熱茨、索比堡和特雷布林卡三個滅絕營。

阿蒙在這三個滅絕營參與了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萊因哈德行動”。
在參與“萊因哈德行動”半年后,阿蒙得到他的新任務,就是在克拉科夫城外建設并管理新的普拉紹夫集中營。
我們在電影中看到阿蒙的領章是不對稱的,一邊是他的黨衛軍軍銜,三星無杠,相當于少尉級別;另一邊是骷髏頭,這就代表他是集中營指揮官。

在管理普拉紹夫集中營期間阿蒙跳了一級升職,直接從相當于少尉的級別升到相當于上尉的級別。
所以在電影后半段,我們看到阿蒙的領章也變成升職后的級別,可見這部電影的細節做得多么好。

阿蒙來到克拉科夫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監督營地建設。
他給大家留下的第一個深刻印象,就是下令槍殺猶太人女工程師這個橋段。
這段戲之所以深入人心,因為斯皮爾伯格導演和攝影指導卡明斯基,充分利用了電影的場面調度和景深鏡頭這兩項技巧。
那個突然拉近的特寫讓觀眾一下就置身于這場公開殺戮的現場。

正如電影所表現的,阿蒙在管理這座集中營時隨意濫殺,整天赤裸上身拿著一把大狙,看到誰在偷懶或不順眼就直接射殺。因而阿蒙得到了一個“普拉紹夫屠夫”的外號。
有幸存者作證,說阿蒙親手殺死的猶太人就有 1200 人,正好和辛德勒拯救的人數量相等。
這兩個人出現在同一時空,同一歷史時刻,做了完全相反的兩件事,也是一種神奇的巧合和矛盾。
阿蒙還訓練自己的兩頭惡犬撕咬人類,打死廚師等周圍的服務人員。
前面提到的幸存者波德克說,你見到阿蒙就是見到死亡。

電影中出現的女仆海倫也確有其人,她每天都生活在死亡恐懼中。
不過海倫算是幸運的,她最終被辛德勒加入到名單中,拯救下來。
關于阿蒙和普拉紹夫集中營還有一處令人感到極為不適的橋段,是阿蒙接到上級命令,讓他把埋在普拉紹夫附近的猶太人尸體都重新挖出來焚燒。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給世人留下大屠殺的證據,期間有個軍官在尸山前精神崩潰大喊。
這個人的原型是阿蒙手下之一,焚燒尸體的地方就是他們平時處決普拉紹夫集中營中猶太人的地方,這個小山包后來被稱作胡約瓦·戈爾卡,名字就來源于電影中這個人。

普拉紹夫死的人太多,而且這里又沒有建毒氣室和火葬場,在這的猶太人基本都是被槍殺然后埋掉的。
所以德國為了不留下他們屠殺猶太人的證據,就出現了電影中這樣人間煉獄般的一幕。
在這個橋段,辛德勒再次見到那個紅衣小女孩,只不過這時紅衣小女孩已經成為一具尸體。
在這個橋段、這個時間點,紅衣小女孩再次出現,同樣也是劇本創作上的一個標志。
這里的紅衣小女孩尸體標志著電影進入第三幕。

前面阿蒙對辛德勒提到,普拉紹夫的人很快就要被送到奧斯維辛集中處決。
辛德勒意識到這里的人馬上就會像那個紅衣小女孩一樣,將無一幸免。
他也要開始進行最終的終極拯救行動,電影也進入最后的大結局階段。
就在納粹“最終解決”猶太人的同時,德國在戰場上也逐漸失利,敗局已定。
1944 年德國即將戰敗前,阿蒙被解除職務,隨后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
他在被送往巴伐利亞的一家精神病院后于 1945 年 5 月被美軍抓捕。
阿蒙被抓后并不承認自己曾經是黨衛軍,但他做過的惡太多,不可能逃過審判。

1946 年阿蒙被引渡回波蘭受審,處以絞刑,行刑的地方就在普拉紹夫集中營附近。
在這個惡魔肆意殺戮的地方,結束了他的一生。
作為經典中的經典,《辛德勒的名單》每個鏡頭、每個橋段都值得反復品味。
其中那段 2 分鐘左右的紅衣小女孩橋段,其背景音樂是童聲合唱版的意第緒語民歌《在爐邊》。
這首民歌在中東歐猶太人中非常流行,后來成為猶太人大屠殺的紀念音樂。
歌曲中有這樣一段歌詞:“孩子們,當你長大 / 你會明白 / 這些文字中有多少淚水 / 多少悲嘆”。

這首歌凝結了以血淚書寫的猶太人歷史,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也還原了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傷痛。
?